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,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,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。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,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。
了解孩子之后,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扬长补短。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、多帮助,但是不能指望他达到一个高的水平。他不是不想,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达到高水平,他是达不到。
我们父母朋友可以做个实验,你自己选选,你肯定知道自己哪儿不行:你可能跳舞不行,你可能唱歌不行,或者你计算不行。但是,假如给你一个要求:你必须唱得好、你必须跳得好、你必须计算得好,你什么感觉啊?你一定痛苦不堪。
种庄稼,光靠爱,不行,只有懂才有好收成;教孩子,仅有爱,不够,只有懂才有好未来。
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这是真理;有了爱,也不等于有了教育,这也是真理。前者告诉我们,教育的前提(必要)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(并不是充分条件);后者提醒我们,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,教育还需要智慧。没有爱不行,光有爱也不行。
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,而绝大多数的父母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。
孩子成长中各有各的问题,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,显然是不行的。现实生活告诉我们:许多问题孩子,不合适的爱只能使他的“病情加重”。
我们都知道,教育是一门科学。既然教育是科学,就应按科学的规律办事。但遗憾的是,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,到底有多少科学的成分呢?绝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完全是“跟着感觉走”,忽视教育科学,忽视孩子成长的规律。
在许多家长看来,学生上课不听讲,就是“不想学”;不好好写作业,就是“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”;不守纪律,就是“成心捣乱”;“早恋”就是“思想复杂、肮脏”;成绩一下降,就是因为“松劲”了。总之,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觉悟问题、道德问题、认识问题、是非问题,好象只要“认识”提高了,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。实际上并不是这样。孩子的许多问题并不属于道德问题、认识问题、是非问题,而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。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, 所以,每当家长用自己的错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,就茫然不知所措了,只会埋怨孩子不接受我们的教导,却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。